中國美術館6月29日訊由中國美術館、中國城市雕塑家協會主辦,長春城市雕塑學會、長白山現代雕塑藝術研究院承辦的“殷小烽作品展”首展于6月28日在中國美術館舉辦。2015年6月28日,“殷小烽作品展”在中國美術館開幕。全國政協常委、中國文聯副主席覃志剛,中國文聯副主席、書記處書記夏潮,中國美術館館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中國城市雕塑家協會主席吳為山,中央美術學院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范迪安,東北師范大學黨委書記楊曉慧,中國美協副主席、中國雕塑學會會長曾成鋼,中國美協分黨組副書記、秘書長徐里,長春市原副市長、長春城市雕塑學會理事長王學戰,中國文聯美術藝術中心主任丁杰,著名雕塑家盛揚、曹春生,中央美術學院黨委副書記王少軍,韓國雕刻家協會會長韓鎮燮,中國國家畫院常務副院長盧禹舜、副院長張曉凌,中國美術館常務副館長馬書林,中國美術學院藝術人文學院院長曹意強等嘉賓一同參加了展覽開幕式。

吳為山館長在開幕式致辭中說道,殷小烽與許多中年藝術家一樣趕上了改革開放,趕上了招生制度的恢復,所以有機會進入學院系統學習,有機會走出國門,更有機會參加社會文化建設創作城市雕塑。對他來講,長春市人民政府和全國城雕委員會舉辦的歷屆長春世界雕塑大會以及長春世界雕塑公園的建設和東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這樣一個很好的平臺,是他成長、發展、施展才華的一個豐厚的土壤。這使他增加了與國際國內藝術家交流的機會,也使他在教學相長的互動中融入青春的活力、創造的活力,而他在自我創新道路上的特立獨行,使他的作品富有情感的特色和鮮明的藝術風格。

近年來從他意象造型的《通古斯》到原始意味非常濃郁的《嬤嬤人》和回蕩著浩然正氣的抗聯主題,都看得出他的藝術在不斷拓展與純化,這種極具張力的藝術融入了他在素描、水彩等方面的藝術修養,是他不斷求索的天性所在。

吳館長繼而表示,今天我們共逢盛世,在追夢、圓夢的偉大征程中實現民族的偉大復興,我們當立足本土,將當今藝術的發展指向世界,指向人類,在比較中獲得我們的坐標,作為打造高峰與高原的中國美術館,是全體中國美術家的家園與展示平臺,我們將不遺余力地有計劃、有系統地推動中國老、中、青藝術家作品的展示。

半個多世紀以來,中國美術館人在黨的文藝方針的引領之下,在歷屆中國美術館館長的領導之下,承傳優良傳統,特別是承傳了中國現代雕塑事業的開拓者——首任館長劉開渠——為代表的老一輩藝術家的精神,所以我們不斷地開拓進取,我們希望把中國美術館辦得更好,也希望有更多的優秀藝術家的作品在中國美術館舉辦展覽。我們為所有中國優秀的藝術家鼓掌喝彩。殷小烽兩獲全國美展雕塑銀獎,是20世紀重大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的入選雕塑家,他的作品善于把神性和人性完美結合,在地域文化的發掘和再造上具有典型的高度,在材料的運用上具有獨到的功力,能極為深刻地表現雕塑對象內在的力量,基本功深厚、扎實。

殷小烽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歷經三十余年在造型藝術中不懈追求,確立了他的個人藝術面貌和風格。殷小烽不僅是一位優秀的雕塑家,同時他在繪畫藝術上也有很深的造詣。此次展覽將全面展出殷小烽從1979年至2015年創作的三百余件作品,涉及雕塑、裝置、水彩、素描、速寫等跨媒介的多樣藝術形式,呈現出殷小烽30余年的創作歷程、學術態度與審美訴求。據悉,本次展覽還將在2015年7月30日浙江美術館、2015年8月13日湖北美術館、2015年9月20日重慶當代美術館、2015年11月11日廣州美術學院美術館、2015年12月26日長春世界雕塑公園雕塑藝術館依次展出。
我了解殷小烽的名字是從他的作品《通古斯》開始。那精煉、單純的石雕造型中包涵著厚重的深刻,表現了在自然狀態下生民的樸實。它迥異于盛行的“現實主義”之風,更有別于流行的“現代主義”形式。他從遠古走來,帶著原始的生命偉力走向了充滿希望的現代雕塑。
大約在八年前在我主持的《雕塑》學術論壇中,邀請小烽寫了一篇創作體會。而后,在第十一屆全國美展中,他又以“嬤嬤人”系列雕塑令人耳目一新,雖然,具有扎實功底的殷小烽不局限學院基礎和藝術觀,他在生活與理想的境界線上,尋找心靈的空間,并以對石頭和木頭及青銅的特殊認識和駕馭能力,開辟新的造型語境。
近一百多年來,中國雕塑經過了以學習歐洲古典主義寫實傳統、學習蘇聯革命現實主義、學習西方現代主義為主的幾個階段,改革開放以來受當代主義藝術思潮的影響,中國雕塑進入一個多元并存的階段。幾代中國雕塑人一直在傳統與現實的交織中尋找著自己的路。對于步入中年的藝術家而言,更是肩負著承前啟后的使命。殷小烽君在自我藝術道路上的獨立特行,正像他的性格與為人一般爽直、執著、仗義。
融滲他作品之中,表現出來的便是富有情感特質的鮮明而強烈的風格。他將這種情感特質和不斷求索的精神帶入他的教學,形成了東北師范大學充滿朝氣的雕塑群體,延傳了以魯迅美院傳統為主而兼容南北的藝術氣象。當然,他自己也在不斷肯定與否定中揚棄。近年來,他以西藏高原為題材的作品,直面人類的生存與終極關懷,將具象塑造和多媒體相結合,創造了形、聲、影互動的表現形式,有著攝人心魂的藝術感染力。
這種極具張力的藝術融匯了其在素描、水彩畫等方面的藝術修養,是他不斷追索的天性使然。如果說二十世紀的中國雕塑是在學習西方、反思傳統的探索中發展,二十一世紀則是在與世界的對話中獲得自身的價值。對話的資本是什么?
是民族精神,是傳統的活化,是國際視野,是現代風格。任何一位有理想有抱負的藝術家都會將個體匯入這偉大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