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當代藝術在相當一段時間備受市場冷落。可以說,整個八九十年代當代藝術沒有什么市場行情,國內拍賣當代藝術的拍賣行也鳳毛麟角,由于成交不理想,一些拍賣行只能苦苦支撐。至于當代藝術的畫家,則紛紛遠涉重洋,到異國他鄉去尋求藝術發展,像海上畫壇著名的“四大金剛”——陳逸飛、魏金山、夏葆元、賴禮癢都前往美國,還有陳丹青、韓辛、蔡國強等一批中青年畫家。

即使到2004年,當代藝術在市場上還是沒有走出低迷狀態。據悉,2001年劉小東的《走神兒》在中國嘉德拍賣時,估價只有4-5萬元,卻依然沒有逃脫流標的命運。時隔5年,當這件作品再次被榮寶推出時,卻賣了88萬元。2002年,王沂東的《有這么一個小院》18萬元也沒有人要,2005年在嘉德卻以192.5萬元成交。

不過,這些相對于近兩年的行情恐怕小巫見大巫。如,2006年北京保利推出劉小東的《三峽新移民》巨幅油畫,上拍時各路藏家你爭我奪,互不相讓,最后被國內一買家以2200萬元收入囊中,同時轟動海內外;2007年在嘉德拍賣會上,陳逸飛的代表作《黃河頌》獲價4200萬元,再創國內油畫新高。而在海外市場上,當代藝術更是火暴。一批名望在徐悲鴻和陳逸飛之下的畫家異軍突起,傲視群雄。以2007年為例,曾梵志的《協和醫院三聯畫第2幅》在倫敦菲利浦斯以4116萬元成交;

蔡國強的精心之作《景觀焰火表演十四幅草圖》在香港佳士得獲價7424.75萬港元——創下了當代藝術的最高記錄,并為其他當代藝術作品的價格上升打開了巨大空間。被媒體稱為藝術界“四大金剛”、“F4”的張曉剛、方力鈞、王廣義、岳敏君在海內外市場上大放異彩。

他們的作品動輒數百萬乃至上千萬,如2007年張曉剛的《創世篇——一個共和國的誕生》在紐約蘇富比獲價2372.31萬元。誰也沒有想到這幅作品曾在1994年廣州嘉德春拍會上亮過相,當時成交價僅僅是2.53萬元。短短13年時間增值了近千倍,物主獲利之豐厚簡直是天方夜譚。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08年當代藝術仍舊氣勢如虹。如羅中立的《金錢豹》在香港蘇富比以1264.75萬港元拍出。在同場拍賣會上,張曉剛的《血緣:大家庭三號》受到眾多海外買家的青睞,以4736.45萬港元成交,再創張曉剛作品價格新高;

劉小東的《戰地寫生:新十八羅漢》在蘇富比獲價6192.75萬港元。2008年,曾梵志的《面具系列1996NO.6》在佳士得以7536.75萬港元的天價成交。從市場表現看,當代藝術作品的成交額要遠遠大于傳統中國畫,而且新一代的價格遠超過老一輩。比如,曾梵志、蔡國強等人作品力壓徐悲鴻。面對當代藝術價格如此暴漲,有媒體認為是炒作,有專家認為是泡沫,還有人認為許多當代藝術作品所表現的主題和形式是傻、呆、癡的“丑態圖像“,沒有一個“正點”。
于是,不少人對當代藝術的前景表示擔憂。美國波普藝術領袖沃霍爾曾說過:“在今天創作和出售的繪畫和雕塑作品中,只有0.5%在未來30年中能夠保持市場價值。”思考之一:當代藝術成交價高并不代表藝術成就高。比如,新一輩畫家曾梵志、蔡國強的作品價格力壓徐悲鴻。對此,蔡國強顯得頭腦十分清醒。
他說:“如果你注意到與這個市場熱度相比,世界上對中國當代藝術的研究很冷淡,你就不會因為高價而得意。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的20世紀藝術回顧展上,中國的作品少得與它的市場價格完全不成比例…說明高價并不意味著藝術成就。”思考之二:當代藝術在海外市場上持續火暴,價格動輒數百萬乃至數千萬,如此“天價”有可能被海外操縱。有數據統計,目前五分之四以上的中國當代藝術是被海外收藏者購買。
在他們的拉動下,當代藝術在國內的價格也是水漲船高。中國美協常務副主席吳長江更尖銳地指出:“在西方收藏家有意識操縱下,通過10多年的市場運作,一些‘丑化’作品反而成了在西方代表中國形象的主流作品,并通過炒作,以天價回流,最后還是跟風的中國人在花冤枉錢‘買單’。”思考之三:當代藝術走紅拍賣市場并未引來國人的叫好,相反引來空前的爭議。最近新華網轉載署名“海上鷺鷥”的《不要丑化中國人的臉》一文,引發國人和美術界權威專家熱議。中國美協顧問、中國美院原院長肖峰認為:“藝術要有一種追求,能帶給人以美感,弘揚真、善、美。
如果藝術創作宣揚的是假、丑、惡,那就大大背離了藝術的本意。在藝術上能出現多元化的現象是好的,但現在有不少怪誕的創作甚至于傷害民族自尊,這都是可怕的現象,背離了藝術的本意和宗旨,不是對藝術的追求。”思考之四:當代藝術走紅并不意味著這類作品是中國美術的主流。
魯迅美術學院院長韋爾申認為:“目前中國當代藝術的格局比較復雜,有點良莠不齊、魚目混珠。我們肯定大多數的藝術家都傾向于認認真真搞一些實驗性作品,但也有個別藝術家采取的是不負責任的態度和角度,他們的‘藝術’作品傳達出的東西很有問題。我們相信這種個別現象不會成為整體走向和整體現象。”思考之五:如今當代藝術的走紅并不意味著其能經得起時間的考驗。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前蘇聯也出現過所謂的“前衛藝術家”。他們的作品一度也被西方媒體和收藏家的大肆炒作,價格扶搖直上。然而好景不長,如今這些“前衛藝術”作品身價一落千丈,無人問津。那些原來走紅的藝術家也沒人理了,有的甚至消失得無影無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