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的生命在于創造。有出息的藝術家總是不甘匍匐于前人腳下討生活,總在歷史與現實之中思考,上海畫家朱新龍便是這其中的一個。去秋楓葉火紅的葉日子,朱新龍應邀為籌建中的牛首休閑中心出謀劃策,余慕名專訪這位時屆半百的畫家。他淳樸敦厚,身高魁梧,戴一副眼鏡。溫文儒雅,貌似北方大漢,其實他祖籍浙江、生于上海,談畫說藝中透出南方人的聰明與靈氣。觀賞他帶來的《朱新龍人物畫專輯》、《朱新龍畫集》,如閱其藝術履跡,山水、花鳥、人物畫皆涉,尤擅人物,所作《官場現形記》、《儒林外史》、《花團錦簇》等人物畫參加第七、第八、第九屆全國美術展覽,并有力作在中國美術家協會等聯合舉辦的第四屆全國體育美展、上海時代風采美展、江蘇美術節等畫展上屢屢獲獎,其參與創作的《中國古代經營謀略圖畫》獲國家五個一工程獎。

《美術》、《美術研究》、《書畫藝術》、《中國書畫》等數十類學術刊物多次發表、評價其佳作。朱新龍走的是一條承德念祖、熔古鑄今的專業繪畫道路。他先畢業于安徽師大藝術系,繼而入上海師范大學美術系,又讀南京藝術學院高研班,受過系統的美術專業冶煉,有良好的造型基礎和過硬的寫實功夫。他當過???a href="/diaosu/2939-1/" target="_blank">學校美術教師,深知理論與實踐是升華書墨語言和建筑藝術作品的基石。
他知道要在藝術上有所突破,就要以最大的功力打入傳統。為此,他上溯歷代丹青高人,向朱耷、石濤、徐渭討教,向陳老蓮、任伯年、石恪,張萱求問;他亦注重“師法自然”,縱游十年來從未中斷寫生,或旅游名山大川,納天地造化之大氣,或深入火熟的生活,素描各種人物和場景;
他在生活中汲取創作的資源,主觀與客觀相統一,放筆水墨寫意人物,形準而氣韻生動。他以最大的勇氣打出來,不斷問世佳作。他在繪畫道路上穩扎穩打,堅持國畫藝術創作的學術性和嚴肅性,先“工”后“寫”。他在工筆畫上下了很大的氣力,所作工筆人物畫在嚴謹中彌漫靈秀之氣。這和他對中國人物畫線描的深入理解和創造性地運用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他崇尚東晉顧愷之的傳世摹本《女史箴圖》、《洛神賦》、《列女傳圖卷》的人物線描的圓潤挺秀,亦鐘愛唐代閻立本《歷代帝王圖卷》中那長垂、厚實、剛勁的線條,亦青睞“吳帶當風”細勁如風的線條,他尤是喜愛北宋李公麟細筆人物,線條簡潔遒勁,于細微之中見剛柔、濃淡、粗細之變化,每根線條富有具體的形質,真可謂不可多一筆亦不可減一筆,塑造人物神采煥然。
他諳熟前人技藝,放筆有效實踐,走線細致而富有彈性,遠看似游絲一般,近看卻富有濃淡化和質地,人物形象造型略有夸張而富有神采。其入選全國美展的工筆《花團錦簇》圖,所描繪反映的是江南藝人手工制作描繪彩傘的場景。斯圖在色彩處理上強化色彩的語言作用,著力于色塊與色調的軟硬、冷暖對比與調和,將一把把張開的彩傘施以五顏六色,充滿畫面,構成色塊的天地,具有彩色躍動的空間感和時代氣息,給人以視覺沖擊力;
傘間人物以純正的傳統工筆語言塑造工細之線勾形,分層渲染,形質畢現,形神俱佳,從而使傘之斑斕的色塊與人物的水墨氣韻相映互補,讓人感覺書畫既有西畫色彩的意念與現代藝術觀念的交滲,然又不失中國工筆畫的純正語言的表現。體現出“筆墨當隨時代”的意蘊與精神。
其《十八般武藝》圖,乃兼工帶寫之作。畫家將十八個使刀弄劍揮槍舞戟的武士、俠女、高僧、好漢穿插安排在一個時空畫面上,以夸張的動態寓現各類人物的精神狀態?;蚴箘τ⒆孙S爽,或揮斧豪放不羈,或舉槍蘊內力,或舞鞭猶如游龍…畫家用浪漫主義精神揉入創作,以純熟的傳統筆情墨趣賦予形象塑造,運筆走線自由婉轉而富于節奏感,輕施薄染,分層渲染,在嚴謹中彌漫靈秀之氣,從而使人物形神各異,施色清淡典雅,既有傳統性又具有時代的筆墨氣息。朱新龍,從“工”而“兼工帶寫”及至“大寫”。其水墨寫意人物畫完全打破了一般題材重筆墨不重形象的傾向。
因為其有良好的人物造型基礎,加之較長時間摸索工筆畫,故其寫意甚為注重人物形神的統一及畫面內涵的寓意。其出筆,濃淡、枯潤、粗細、虛實兼之,線條富有情感與韻律,人物造型準確而生動。如其入選上海解放五十周年美展的獲獎作品《同樂》,反映江澤民同上海文藝工作者在一起同樂的景象,畫上刻畫十位人物,神態各異,神情畢肖,特別是對于江澤民的描繪尤是精心,笑容可掬,平握短笛,似要吹奏;圍者臉上無不綻開會心的微笑。
斯作運筆似走線渾厚質,以彼染增強其形質與明暗,墨氣層層極聚沉穩的內力,全圖墨韻淋漓,略施褚色與紅色,氣大而質厚,形準而生動,莊重、熱烈地塑造出人們熟知的活生生的形象,從藝術形式到觀念、技巧,俱開拓了人物畫的意境美。傳統上,人們把水墨畫作為中國畫的主要文化特微來表達。
朱新龍近年所作愈發注重水與墨的發揮與作用,筆墨愈發滲現理性,用筆愈發靈秀活脫,人物愈發寓現精神。他善于用最簡練的筆墨語言表達傳統題材,以好筆好墨、好形好趣賦予其新的形式與神采。如他應出版社約稿創作的《詞與畫—唐宋詞三百首》、《曲與畫—元曲三百道》、《文與畫—古文三百篇》中的水墨插圖,都以最簡約的水墨線條勾畫人物,下筆果斷,線條挺勁流暢,包含了熱烈或沉靜的內在質量,人物形象與物象處于似與不似之間,畫境蘊藉深遠。
如其在《文與畫—古文三百篇》中為韓愈造像,以行云流水的線條勾形,線條粗略細、枯潤、直曲、頓折、濃淡,無不隨心而運,離披點畫之間,一位精神矍鑠之仕躍然紙上,身著淡赭長袍,手握一卷白書,面孔清瘦,白須飄然,眉目清爽,款步長吟,背景意筆布置一內陳古籍的書柜,當人們的視覺接觸此畫時,就會從斯作的寥寥幾筆的造像中感受到韓愈博學的精神世界,從而自覺去完備形象,用意象去補充的被省略的部分。
清代沈宗騫《芥舟學畫編》認為,優秀的人物畫應技巧嫻熟、藝能高超,“任我意以為之”,達到一種“瀟灑流利”、變化天然的境界。朱新龍為此而這般追求,他用寫意的語匯去建構仕女圖,或以粗細,濃淡相宜的線條勾寫。人物,長發、云裳飄逸,背景勾寫花青古瓶、清供,狀其人物朦朧的熏態,于古色古香中寓現一簾幽夢;或以簡約、靈動的筆致寫形,潑以濃彩渲染景物,墨彩相溶相合,于色彩中見情調,突出人物嫻娜多姿的情態,寫出人物心靈的澄凈與意境,同時也寫出了自得的筆情墨趣,頗具中國畫“色不凝墨,墨不凝色,色中有墨,墨中有色”的傳統風范。
這類清爽怡人之畫作,不僅其造型具有古典與現代美,而且個中內含了堅硬與柔軟、樸實與華麗、細麗、細膩與粗放、陽剛與陰柔的審美意味,呈現出吟詠性情的視覺效應,為自己及觀者拓出更寬闊更隨意的審美能動的空間,從而受到海內外收藏家的青睞,藝術市場十分看好。古人曰:“畫之妙處,不在華滋,而在雅健,不在精細,而在清逸。
華滋、精細,可以力為;雅健、清逸,則關乎神韻、骨骼,不可強也?!敝煨慢堅谌宋锂嫷谋憩F形式上繼承了傳統意象藝術美學思想,同時揉入現代造型觀念及藝術構成,他的藝術能量正是基于傳統與現代的統一而釋放,近年寫意人物畫愈發趨向于雅健、清逸之風格。他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國家高級美術師,江蘇省文聯雕塑工作室顧問,上海梅山書畫院常務副院長。年方五十,這個年齡是創作與突破的黃金時段,其筆墨蘊含這般冷靜的理性與澎湃的激情,正可謂具藝術沖擊力。